作者 | 小花
编辑 | 小花
本文为 拖鞋哥新传考研 原创作品, 转载请授权
20级新传考研交流3群: 231813627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汉服出街,公交、地铁和商圈,处处可见轻纱飞扬的优雅少女和长袍翩翩的古典少年,他们将中国古典元素穿上身,大大方方的走在街头,成为一道令人移不开眼的风景。
在五月, “谁还没个汉服了” 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2.7亿。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汉服照,引发了又一波关于汉服的讨论。
所谓 汉服 ,又称汉装、华服,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再配以符合朝代制式的发饰、首饰等。这些不同款式的衣类,有着不同程度的实用性,且同时也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属性。 作为新传er,在这场讨论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汉服及其背后文化的传播。
东晋汉人政权南迁,用的词就叫 “衣冠南渡” , 说明 衣冠本身就是文化和文明的符号 。 在这种符号中,服装的样式、颜色以及所搭配的饰品作为 能指 ;而其款式、图案、饰品的样式等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服装所体现出的个人社会地位、喜好、个性等,是该文化符号的 所指。
与此同时, 服饰还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 钟敬文先生在其著作《民俗学概论》指出,“服装在中国社会里不仅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的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
传播学者施拉姆 曾深刻而幽默的论述过, 衣服也能说话,不管我们穿哪种制服,可以无形中透露我们的性格与意向。 而汉服,在演变为 非语言符号 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 交际手段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传递着有声语言无法表达的信息, 这个信息究其根本,是 文化 ,这同样也是如今我们对汉服复兴念念不忘的根本原因。
人们对汉服的普遍关注,主要是从近几年开始的。早年间若是有人穿着汉服出街会被认为是相当怪异的。在汉服爱好者群体中, 2003被认为是 “汉服运动元年” , 当时一位普通的电力工人王乐天穿着汉服走上河南郑州的街头,引起轰动。很快网络上就出现了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随后,全国各地“汉服社”不断涌现,“汉服热”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汉元素服饰的复兴,带来了一轮 国潮热。 国货开始变潮,曾经的“土气廉价”变成了如今的潮流。国潮崛起的背后,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觉醒。 作为人的第二皮肤的服饰,人们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 民族文化的认知 以及对 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 。 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辨异。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兴趣,并且愿意为之买单。由于正版汉服制作费布料,工期长,人工费较高的缘故,这些中国元素传统服饰的价格普遍都不低。除了 产 品符合审美 的原因以外,这些消费行为也可以被解读为是 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的一种表现。
亚文化 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非主流、局部性 的文化现象。 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同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和观念。 著名亚文化研究专家亨利布莱尔认为, 亚文化叛逆主流文化有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并非是因为理性的缺失和享乐主义的泛滥。
一方面,在汉服爱好者之中,人们互称对方为 “同袍” ,这一说法是来自于《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一称呼 强化了汉服爱好者们的群体意识以及彼此间的 情感认同 ,从而建立一个拥有 “我们”意识 的汉服爱好者群体。
另一方面,在当下主流的服饰审美中,人们通常以欧美流行元素作为参考。每年的“巴黎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等时尚聚会,更是决定了当年或次年的主流趋势,尽管近些年来一些主流品牌开始将中国元素作为设计灵感,但具有代表性的汉服及其汉元素依旧属于非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汉服爱好者们通过社交平台进行网络传播,并由网络交流逐渐发展为线下聚集。汉服爱好者们, 因由兴趣在网络上建立 的弱关系 ,通过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逐步转变为 强关系 ,从而形成 固定的群体 ,最终构建出 稳定的汉服亚文化。
近年来,在各类古装题材影视剧热播,尤其是在去年热播剧《知否知否绿肥红瘦》中,其服装更是引发网络热议。同时,在《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其中身着汉服的荧屏身影也不在少数。而关于汉服的话题在B站、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上也具有相当的曝光度。据报道,在去年首届中国华服日的直播中,创下了B站直播在线人数最高的记录。今年抖音“汉服”话题播放量超过100亿次,比去年同期播放量翻了数倍。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中认为 , 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 “消费者们消费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包含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符号”。 在常人看来,年轻人身着汉服主要是因为汉服的款式有别于普通服饰,可以突出当代年轻人的个性,而对于年轻人群体,尤其是汉服爱好者群体来说,汉服不仅是一种证明身份的符号,更是代表了其个人对文化审美,高尚情操以及精致生活的一种追求。不仅如此,购买汉服的高成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个人的经济水平,成为 一种有意义的消费行为。
2015年,主持人周立波在某节目中调侃一群身着汉服表演的年轻人,称是“哪个洗浴中心的”而遭到批评,认为其不尊重汉服。作词人方文山也在微博指责周立波“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清华大学教授、学者肖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周立波此举可能是娱乐调侃、为节目造势。
从2002年开始,汉服开始走近普通百姓,虽然在舆论支持下越来越得到认同和肯定。但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符,如过于形式化、商业味道浓、策划痕迹强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汉服爱好者群体内部一直有“秀衣党”与“考据党”两派之争。“秀衣党”单纯喜欢衣服,不注重理论,也不在乎背后的文化;“考据党”则刚好相反。后者鄙视前者只重表面功夫,他们认为穿汉服必须要尊崇传统。 因此,在外界看来,汉服爱好者群体只是是一个 非正式、缺乏稳定性的“兴趣小组” 。
上文提到,在汉服爱好者中存在“党派”分歧。事实上,在这一群体中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争议,例如不同朝代的形制之争,不在意原创和支持原创的“山(山寨)正(正版)”之争等, 这些争议的根本,是 由 于缺乏基础研究和权威引导。 不仅如此,汉服服饰上下游产业链不成熟、大众对汉服了解不够,形制标准和现代需求脱节等同样也是因为这一原因。
汉服服饰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其背后的商业价值也逐渐成为各类商家追逐的对象。过分的商业开发是汉服及其背后的文化被商业利益取而代之,商家用传统和民族的符号对汉服进行营销,网红身穿汉服进行网络直播吸粉···· 这些商业化炒作使人们对汉服及其爱好者群体的 态度发生转变 ,从而 忽略 汉服本身的文化内涵。
作为独特的文化形式,汉服在实际中发挥着唤醒民族认同感,夯实精神和文化信仰的作用。 我们不能因商业化而否定“汉服热”,而应该从引导的立场出发,客观审慎地张扬汉服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价值,使其逐步与社会发展和民众需要契合,重构和再造汉服的精神内核,在避免空洞化和表面化的同时,真正起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要义。
在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宝藏2》第六期中,佟丽娅身着汉服,展现唯美绢衣彩绘木俑的历史故事,引出传统汉服的文化魅力。节目播出后,同样引发了观众的讨论。
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无论是追求美观的秀衣党,还是尊崇传统的考据党,我们对汉服的热爱都出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秀衣党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考据党在时尚狂流中坚守传统,这都是我们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在汉服正流行的当下,正如这一期节目所总结那样——
全世界的服装流行趋势,在强势的西方审美当中迷失了。但对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必然绽放在未来。总结为六个字,就是—— 知来处,明去处。
参考资料
风闻社区 《都在批评汉服,难道汉服热背后就没有一点积极意义?》
EST时尚人才共享平台《汉服兴未艾,国潮正当时》
大学新闻 《文化 | 汉服热:一场“朦胧”的文化拾遗》
中国服装圈《汉服热的背后》
朱四倍《“汉服热”不等于“汉服秀”》
作者:
小花 ,拖鞋哥2018级学员,宁夏大学已录取
主编:
希希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songvoyager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图片:
来自网络,具体来源见水印
黑洞为何刷屏?从素养、理解到公众参与,我们应当重新认识“科学传播”
从“ 我可以”到“鸡笼警告”,米姆创作的背后我们在认同什么?
好消息
我们“鞋厂”招新啦!!!
业界绝对高的工资标准!
拖鞋哥团队年会福利!
不定期的红包、零食投喂!
还有各种你可能受益终生的人脉资源福利!
招聘详情请点击 ↓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
我们会在提交后的7个工作日内与你联系哦~
传播学基础精讲来啦!
点击课程表了解详情
1.8万字超全考研攻略
建议收藏!
喜欢我们就记得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