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艺君说:汉服?汉朝的服饰?《大汉天子》里的戏服?无论你怎么答,仿佛都对它透着些许陌生。汉服,这个曾经繁华了许多个朝代的汉民族传统服饰,在沉寂多时之后,随着“汉服复兴运动”逐渐被大众所熟识。但你真的了解它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扒一扒汉服的历史。 ”
汉服,不只是汉朝的服饰,
而是对整个汉民族服饰的统称。
汉服历经每个朝代都有各自流行的款式,
但它们都叫做汉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说
汉服不以朝代论,只以款式分。
汉服自商代起始,
各自时代呈现着不同的风格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
周的“秩序井然”,
战国的“清新”,
汉的“凝重”,
还是六朝的“清瘦”,
唐的“丰满华丽”,
宋的“理性美”,
![]()
![]()
明的 “敦厚繁丽”,
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但每一时期不同的审美设计倾向、
审美喜好也并非凭空产生,
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
汉服在清朝时遭受过一次重创
当时清朝统治者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
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维护满洲的统治
在全国实行“剃发易服”
即“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不仅如此,还要改穿满族服饰。
“衣冠悉尊本朝制度”
许多乡野村夫不明就里,
偶尔进城仍旧穿着汉服
于是莫名其妙被剥得精光,
或者直接遭到射杀。
因此丧命者不可计数。
![]()
清朝入关后的这一政策明显不合民意,
遭到了当时百姓的激烈抗议。
据史料记载:
当时的江阴人民奋起抵制,
坚持抗战了三个月,
城破,全民死战,男女老幼无一投降。
嘉定民众也坚持斗争了两个多月,
同样遭到清兵的残酷屠杀,
最终演变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残暴的惨剧。
![]()
清朝统治者明白了强力镇压并非良策,
为了稳定大局,于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
规定了“十从十不从”
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
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
![]()
这点有限的让步,
终于让本来濒临绝迹的汉服得以喘息。
尽管遭到了重创,
汉服的基本元素还是得以保留并流传后世。
现今我们常见的旗袍、马褂、长衫,
其实是满族民族服饰的改装。
而汉民族更为悠久、正宗的传统服饰——汉服,
却仍然在一些重要场合被有意无意的忽视着。
对于人口最多的汉民族来说,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颇为费解的现实。
![]()
比如2015年春晚有个节目叫做“大地春晖”
实质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创意服装秀,
观众看完后,懵了……
55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
只有汉族穿着改良过的旗袍。
![]()
广大电视机前的民众沸腾了。
它们表示:“央视欠汉服一个道歉”。
但几年之后再去回顾会发现,
需要道歉的恐怕不仅仅是央视,
央视只是折射了绝大多数人对汉服,
对民族历史认知的不足。
而我们对本民族服饰历史的淡漠,盲目不自信,
其实更加值得我们去反思。
毕竟,牢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前行。
了解了汉服的历史,
那么,你肯定会纳闷:
汉服究竟是怎样一种服饰?
为何惹得那么多人念念不忘。
汉服之美,美在集大成。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
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
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
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服之美,美在“很中国”
每一个民族都有最适合他们的服饰,
汉服里藏蕴着中国人温婉贤淑,宽容平和的气质。
它飘逸的形态,柔美的线条,含而不露的剪裁,
无不是华夏民族讲求和谐端庄、天地人和、飘逸流畅,
以及追求精巧细致的审美倾向的清晰写照。
汉服款式虽经历代变革,
却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
这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
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
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
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在历史的承传与发展过程中,
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
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征。
![]()
汉服之美,美在既简单又繁复。
汉服并非都是大家印象中宽袍大袖的样子。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的区分,
我们印象中宽袍广袖的一般指礼服,
而常服则可以是广袖,中袖,窄袖,
甚至连无袖的都有,
常服中有一种裋褐(或武术服),
就是劳动人民穿着的,
在袖口等处做了紧身处理,以便于劳作。
![]()
汉服主要由衣衫、裙、裤、袍、袴组成,
发展至今已无阶级、朝代之分。
↑ 曲裾
→ 妖裙 襦裙
齐胸襦裙
披风/褙子
汉服之美,还美在其寓意颇佳。
深衣寓意“深意”
上衣分裁四片,寓意“四季”。
下裳分裁十二片,对应十二个月。
衣袖呈圆弧状以应“天圆” 。
交领成矩以应“地方” 。
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
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
章饰纹样,亦取自天地万物,寓德其间。
![]()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夏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
汉服,也必将回归我们的生活之中。
牢记历史,砥砺前行。
手艺君有话说:
请大家在阅读后随手点赞
以示鼓励~
欢迎转发和评论
好手艺 世代相传
欢迎投稿
讲述你身边的手艺故事
投稿请将图文发至
邮箱3396076334@qq.com
或添加微信youshihouhww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