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裙装的制作与变化报告 作者:无劫缘 前言1 唐代的着装风格,一直是很多人的喜好,尤其是其着重于胸部,凸显身长的特色,以及杨贵妃之后以胖为美的审美,都无一不是服饰史上的点睛一笔。于是本文就先通过少数的几件唐代出土裙装文物,分析其大体的制作方法。将裙装裁剪中的智慧做一个梳理。 前言2 本文虽然名为唐代裙装,但裁剪和服饰演化是具有传承和规律性的,一如马面裙在宋代就开始出现原形,到清代依旧盛行一样,唐代裙子的裁剪和制作方式也会在唐前的汉魏晋、唐后的辽金宋上体现出来。所以本文的制作方法通用于前面说的所有朝代。 本文目录 1、少数的几件唐代出土裙装文物 2、裙子的裁剪方式 2.1、直角梯形的裁剪方式 2.2、直角梯形相比现代等腰梯形的优势 2.3、现代制作中的整幅面料,以褶代剪 3、裙子的制作方式探讨 3.1、方形+直角梯形的拼接 3.2、纯直角梯形的拼接 3.2.1、梯形拼接与间色裙 3.2.2、拼接与打褶 4、裙子对褶子的使用 4.1、文物中对于死褶的运用 4.2、正仓院文物中对于小碎褶的运用 4.3、宋代文物中对于合抱褶的运用 5、裙子的再制作与审美窥探 5.1、裙子的平铺下体现的两边不平衡效果 5.2、无褶类 5.2.1、七破裙(高腰)的模拟效果 5.2.2、八破裙(胸上)的模拟效果 5.2.3、十破裙(腰上)的模拟效果 5.2.4、十二破裙(高腰)的模拟效果 5.2.5、十六片裙(腰上 以及上胸)的模拟效果 5.2.6、五十五片间色裙(胸上)的模拟效果 5.3、死褶类 5.3.1、八破裙(胸上)的模拟效果 5.3.2、二十二片裙(胸上)的模拟效果 5.4、碎褶类 5.4.1、六破裙(腰上)的模拟效果 5.5、合抱褶类 5.5.1、四破裙(高腰)的模拟效果 5.5.2、七破裙(高腰及胸上)的模拟效果 6、西域传来的另一种裁剪 6.1、唐代外来裁剪与本土裁剪的差异和渊源 6.2、从后世戏曲中腰包来看西域裁剪中打褶的特点 壹 少数的几件唐代出土裙装文物 唐代墓出土的女子服饰少之又少,但在新疆阿斯塔纳的干燥环境下,也还是保留了些。比较著名的有五处: 其一,为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两件殉葬版裙装①。(质疑为俑衣)。一件身长26.5厘米,为棕黄色地,印花为黄色瑞花,无裙腰。一件身长26厘米,为油绿色地,印花为白色宝相花,无裙腰。两件均藏于新疆博物馆,材质均为绢,虽为无裙腰的陪葬品,但通过研究其制作方式,可以了解到唐代裙装的裁剪与制作的大概方法。该物虽不是日常生活所用,但其制作方法应是现实物品的模拟版,不可能是自行发挥的想象制作版。 其二,为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墓206号墓(张雄夫妇合葬墓)出土一组歌舞姬——木胎加彩着衣女俑。张雄死于633年,其妻死于688年,相隔55年,并经历了从割据的高昌到统一的唐朝两个历史时期,这个墓葬形制上也有反映。其中甬道两侧的残存木俑,属于盛唐风格,与墓室中的骑马木俑显然不同②。其着衣女俑,因经盗扰,出土时皆身首异处,共10余件,其中三件已经复原。 据墓志记载,这组女俑于唐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入葬,其制作当不迟于垂拱年间(685-688年),俑从体拆得的废弃文书看,这组俑像是在长安制造。无疑这种衣着,是唐武后时期长安歌舞姬服饰的真实反映。复原的三件女俑中,两件为红黄的间色裙,其中一件外罩天青纱裙,此外一件为六幅织物拼接的紫绮裙③。 (以下两幅图来自网络,第三幅转自微博“须菩提小朋友”2016-6-10所发微博。) 其三,虽没有具体的形象公布,但在武敏先生的《吐鲁番考古资料所见唐代妇女时装》一文中,刊登有5件可复原的唐代女裙实物残件的数据。分别列表如下(注:以下文中出现筒式二字,对比后文中制作效果,当指代穿着时裙子如筒状,而非指套穿。): 其四,有《新疆文物》2000年3-4期中刊登的几件裙子数据④,列出如下: 其五,有著名的1912年出土,现藏于旅顺博物馆层的女尸一具,身上的衣物因无法剥离,所以至今还粘在尸体身上,尸体类型属于干尸,该女尸生前属于鞠氏高昌至唐西州时期(公元499-791年),比较大可能是唐西州时期,其身份为生活在高昌城及其附近地区的汉族中上层人物。(因为怕有人觉得不适,所以截取掉头部等部位,只尽量露出裙子) 以上文物以及数据,均出自阿斯塔纳古墓群及其相关报告。阿斯塔那古墓群,以葬汉人为主,时间跨度从西晋至唐,墓葬近400座,其中唐代墓葬的文物,是研究唐代不可或缺的资料。 此外,中丝博所藏唐代吊带式套穿裙子,将在第六章讲述。 贰 裙子的裁剪方式 首先有必要声明一下,之所以本章标题不刻意提及唐代,是因为裙装的制作方式也应当是具备演化和传承的。也就是说,唐代裙装的制作方式,理应在汉晋两代能找到线索,并且也能在其后的五代宋之间找到演化后的残留。所以本章的裙装裁剪方式并不仅仅适用于唐代一个时代。 2.1 直角梯形的裁剪方式 受到这个裁剪的启发,有两处。一处源自万芳的《考古所见晋唐时期间裙研究》⑤中,花海绯碧裙裁剪示意图。一处源自“百度贴吧-汉服制作研习吧”的“浅草D”的绘图。 花海绯碧裙裁剪示意图 汉服制作研习吧吧友 浅草D 绘图 先不论打褶的问题,就裁剪来看,不论是东晋十六国中,前凉花海的绯碧裙(间裙),还是阿斯塔纳出土唐墓的棕黄地印花绢裙,均是以一副布破为两幅或多幅直角梯形,再以上窄下宽的方式拼接为一条片状的围裙,现代语素中常称呼此类裙子为大摆裙,或喇叭裙,是近年来的主流趋势。对于这类裙装的着装效果及审美,将在第五章讲述。 这种制作放式也被怀疑因为布幅不够,唐代才采用,而现代布幅多数较宽的情况下就没必要了。 但从后世布幅偏宽的清代来看,这种直角梯形拼接的制作方式依旧存在于清代阑干马面裙中并大肆流行⑦,此外现代的时装裁剪书籍中,大摆裙的制作也依旧存留有梯形拼接一项⑧, 可见此类制作方式是属于很传统的一种裁剪方式。 从汉代马王堆墓便开始出现,直到清末民初依旧流行。时间跨度极广。 清代阑干马面裙的制作方式(引用自《晚清民初马面裙的制作工艺研究》) 现代时装中八片裙所用直角梯形裁剪法(感谢网友葡萄提供的图片) 也有网友表示曾在长辈口中听到过这类裁剪的描述(感谢网友的信息提供,出于对隐私的保护所以就自作主张打码了) 此外能提供唐代或附近时期确实存在此类裁剪方式的,还有旅顺女尸和阿斯塔纳105号墓出土的八彩晕间提花绫裙残片。都可以提供出拼接的痕迹。 旅顺女尸裙腰部分,下身残缺,拼接痕迹用绿色虚线标示出,两线明显呈现出梯形效果。 八彩晕间提花绫裙残片。绿色线为拼接处,粉色线只一半便消失,应当是与绿绢裙一样每片打了一个死褶。两处绿线对比,明显为直角梯形。(实际从该布片的竖条纹走向也能看出来)。此类打死褶的裙子,将在第四章中进行论述。 (图自悦目赏心之古风遗韵的博客,引用自汉服制作研习吧吧友的转载。) 2.2 直角梯形相比现代等腰梯形的优势 以下以数学计算方式举例,不想看可直接跳到本节最后标红的一句。 2.3 现代制作中的整幅面料,以褶代剪 现代制作仿汉晋唐服饰中,常用一整幅的面料,少则3米,多则数米,通过裙腰打无数顺褶或工褶,来调节裙腰,装饰裙身。这类裁剪方式, 在汉唐期间的西域发现较多,是属于西域式的裁剪方式 ,这一点在万芳的《考古所见晋唐时期间裙研究》中有明确论述,现引用如下: “类似于营盘毛布间裙的裙片,采用整幅面料,通过打褶来调节腰围。 这种不施剪裁,以折或褶代剪的方法在扎滚鲁克、山普拉以及楼兰墓葬出土服饰品中十分常见。” 盘营间色裙及其复原(图自《西域异服》) 这种裙子种类现代称呼为百褶裙,相比起显瘦的大摆裙来说,百褶裙的优势在于有蓬松的效果, 但并不适合偏胖的人 ,这在现代时装搭配上是属于常识范围。如果是穿于胸上,则 不适合于胸大的女性 。此外,在所有外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百褶裙所费布料要比大摆裙多,因此成品上百褶裙的重量也会比大摆裙要来的重,若学唐代流行那般穿于胸上,则 不适合胸小无法挂住裙子的女性以及男性。 叁 裙子的制作方式探讨 从汉晋唐宋清几个时代的裙子制作来看,基本上裙子的拼接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方形+直角梯形式的拼接,一类为纯直角梯形的拼接。相比起来两种拼接方式所造成的效果也具有一定差异,其差异所导致的上身情况目前不明,不做讨论。 3.1 方形+直角梯形的拼接 此类拼接方式的文物,以东汉尼雅墓出土裙、高台骆驼城汉晋墓出土绯碧裙⑨、南宋黄昇墓出土两片式花边裙、清代阑干马面裙为代表。以及在武敏先生的《吐鲁番考古资料所见唐代妇女时装》中,也有一条裙子为此类制作方式,但拼接的排列顺序不明。此类拼接方式,现代也依旧能在时装中找到。 此类拼接方式在唐代的具体体现因为实物没有公布,因此无法探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拼接方式历史悠久,并不逊色于另一种的纯直角梯形的拼接。 3.2 纯直角梯形的拼接 此类裙子目前考古最早出现于马王堆,其素裙采用两组大小略微差异的直角梯形拼接而成。之后此类裙子大量流行于晋唐两代。 3.2.1 梯形拼接与间色裙 在所有裙类中,我们可以透过间色裙这类了解到直角梯形拼接中梯形数量的大致变化。从壁画中我们可以得知,入唐之后间色的数量随之越发密集,张雄墓中女俑的间色裙,便以红黄二色织物共三十余片裙片相间拼合而成⑨,《旧唐书》中记载唐高宗李治曾经下诏说:“……花间裙衣等,靡费既广,并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遵节俭也。”从这件长安传来,葬于阿斯塔纳,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女俑,便可窥知当时拼接的流行,与拼接数量的密集。如若从唐代壁画中细数间色的数量,拼接的梯形过50片,也极有可能,的确是“靡费既广,并害女工”。 张雄墓女俑背面,可以清楚看到拼接痕迹 (图来自网络,由汉服制作研习吧吧友转载) 3.2.2 拼接与打褶 从文物中来看,拼接数量越多的裙子,打褶就越是没有必要的。 十六国前凉墓的间色裙仅4到6片拼接(因文物残缺,无法准确判定),每片打活褶两个。而唐代高宗时期的陶俑间色裙拼接达到30多片,却无打褶。同样留于正仓院的间色裙残片,也由数片布片拼合,无打褶现象。至于原因,我们可以举例计算。 例如30条上3.5厘米,下8厘米的直角梯形布片,如若不考虑缝合需要的消耗,很轻易就得做出裙腰是105,裙裾(即裙摆)为240的一条裙子。如若用到40条上2.5,下9厘米的直角梯形布片,不考虑消耗,做出来的裙腰也是100,裙裾则达到360。由此我们也能看到唐代壁画中间色裙甚少有褶子的样子。就是因为拼接的直角梯形越多,裙腰就越能自由调控,裙裾自然越发宽大,而打褶的目的是为了收缩裙腰,对于本身制作中就能自由决定裙腰大小的裙子来说,打褶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本章中虽然举的例子都是间色裙,但这个结论实际对纯色的裙子也有效。采用间色裙做例子,只是因为好辨别) 肆 少数的几件唐代出土裙装文物 从早期的出土文物来看,中原对于裙子的裁剪从西汉马王堆墓开始便已经有破幅参与了,以一幅方形布,破为两幅相等的直角梯形布片,再缝合。制作出来的这类裙子,本身便具有上窄下宽,穿着后凸显腰身纤细、人体瘦长的特征。相比起来,此时裙身打褶便显得不是那么必要,或者仅作为装饰、辅助用途才出现。 4.1 文物中对于死褶的运用 上图为新疆阿斯塔纳古墓群唐墓出土的裙子,由8片拼接,每片各打死褶一个,褶子用线缝死, 大约在二分之一 到三分之二处消失 ,很明显是打的上宽下窄的褶子。 (图片来自网络,由于时间太久已经忘记来自何处,若拍照的亲看到,还请和我联系,在此感谢您将图源无私的提供到网络上。) 此外能作为这类裙子存在于实物中,而不仅仅是陪葬模型专用裁剪方式的支持文物,还有前面提及的八彩晕间提花绫裙,该裙的数据资料可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官网查询到。该裙若单从名字判断,可能就是第一章中提及武敏先生的《吐鲁番考古资料所见唐代妇女时装》中列出的五条裙子之一的八彩晕间绫裙,由(上)14—(下)22厘米面料八幅拼合而成。从网友提供的展览拍摄图中可以明确看出,两条仍旧能看到的接缝,有一条到一半便消失,与上举例的绿裙现象一致,当为裙子每片中的死褶。 这样采取每片收一个死褶的目的,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点 1、不让每幅直角梯形的斜边过斜。因为过斜会增加缝纫的难度。例如本身要裁剪到15-40的直角梯形,通过增加一个消耗5厘米的死褶,梯形就可以变为20-40,斜度自然就相对前者来的小一点,同时也能减少修剪裙摆时,三角形布片的消耗面积。 2、节省过多的拼接。如上面这条绿裙,如果不采用死褶,想要达到完全一样的效果的话,就得要16片直角梯形,而采用死褶,则只需要8片。对于密集的间色裙这种做法没有必要,但对于纯色的裙子则可以多采用这个方式。 3、增加美观程度。缝合的死褶线条明显,文物中明显每片收褶长度不一样,有的在裙子一半消失,有的在三分之二处消失,颇有美观性,陶俑中有裙子腰部竖线颇多。而底部竖线消失的情况,或当就是这种裁剪方式下的产物。而至于该裁剪在人体上体现的外观形态与审美,将在第五章中详叙。 4.2 正仓院文物中对于小碎褶的运用 此条裙子制作上与汉代马王堆的裙子制作方式及其类似,因为没有完整的图文,无法判断其拼接是属于晋唐偏爱的顺向拼接,还是两汉偏爱的对向拼接。当然,这文物也可能和唐代女裙没啥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借由这个裙子所引起来的思考——至少在内地还是可以肯定晋十六国的裙子是按照这种方式制作的。 回到裙子的制作问题上,该裙子在收缩裙腰时采用的是和晋代一样的制作法,即在裙腰打细小的,上宽下窄的活褶。褶子本身细小,相互之间间隔颇大。褶子在裙身四分之一处便都消失。这样的制作方法出于的目的有: 1、通过多处打碎褶的方式,使平面的裙子具备贴合人体的曲线。这样的理论可以通过折纸的方式证明,如果用一张纸,打出上宽下窄的褶子。纸本身便无法平整。如果按同一个方式在纸的上层打上数个褶子,整张纸变会变为曲张的筒状。 2、避免因为身体上下差值过大(如腰臀比值),导致的裙摆过度撑开(比如韩服裙子的效果),不能贴服。这一点在第五章详细论述 3、装饰性作用,使裙子具备褶子装饰的同时,还能享受裁剪上大摆裙带来的上窄下阔的效果和体验。 4.3 宋代文物中对于合抱褶的运用 一如间色裙从汉到唐,马面裙从元到民一般,唐宋之间的裙子种类应当也会有继承关系。在南宋德安周氏墓中,出土有一条大摆类的裙子,上117下228,差距近乎一倍,整个裙子由四幅布拼合成,中间打三个合抱褶。 友人“一生只爱卡卡西”尝试制作以后,以四幅直角梯形拼接,褶裥三个,穿着效果如下:(详细内容在第五章讲述) 从着装效果中可见此类裙子, 三个褶子分别位于人体正前、两侧三个方位,而从前面看裙子形成两个光面,形如双马面。 这样的裙子图像,在唐代到宋代都能找到大批资料,其从武周年间开始出现流行,逐渐取代了间色裙等类别,成为了主流的裙类。(以下用向下的橙色箭头表示裙子光面部分,向上的粉色箭头表示裙子合抱褶部分) 这类裙装时间跨度极广,正如同间色裙、马面裙一般。其诞生时间恰是间色裙退出历史之后,而其退出历史之时又恰是马面裙登上历史舞台之时。可以说三者完整的形成了一条历史链。 东汉 间色裙 唐武周 此类三褶裙装 宋亡元初 马面裙 民国 当然,这条历史链也不是说三种裙装具有传承关系,也不是说除了这三类裙装之外就没有其他裙装的出现了。只是给出一条相对好记忆的链而已。至于这类三个合抱褶的裙装,名字到底应当如何定名,个人认为还是暂时搁置的好,毕竟名物对应相对要求严谨。虽然马面裙一词也是现代拟定,间色裙一词也并非当时对裙装的具体称呼(间色裙一般以其间色命名裙装,如绯碧裙、青黄裙)。 伍 裙子的再制作与审美窥探 本章主要通过收集实验对象的感受、体验,对唐代裙子的效果、制作进行一个更直观、主观的介绍。 5.1 裙子的平铺下体现的两边不平衡效果 这类采用直角梯形顺拼的裙子,会在制作以后裙子的两条边侧不对称,一边偏短,一边偏长的样子。穿着时候选择偏斜偏长一边的露在外侧会比较有灵动感。 5.2 无褶类 5.2.1 七破裙(高腰)的模拟效果 该裙由汉服制作研习吧吧友“一生只爱卡卡西”尝试制作 此裙采用上15,下36的直角梯形7片拼接而成, 消耗布幅145的布料2.5米(可能不到) 制作完以后数据为裙腰105,裙摆(裾)252,裙高116。 这是卡卡西第一次制作的破裙,上身后的想法是贴合身形,且行动自如,走动的时候有种灵动美。完全不会担心迈不开步。 此对比图是作者在同一个身形状态下的不同着装,左图穿着红裙子为从商家处购买的方布打顺褶的褶裙,右图是自己制作的七破裙,上身效果可以看出,这类裙子在穿着中明显的贴合人体,相比左侧,右侧的着装会更显精气神,而左侧则偏于颓废无力。此外拼接出的破裙能显得人体高长,拉高人体比例而不显累赘。下摆的飘逸灵动和贴服身体的特征使得穿着者更为婀娜。 该类裙子还有一个特征是在静止直立状态下,裙子也不会是垂直向下,而是打转往下。这样的效果在壁画中也早有显示,但之前多数情况下被认为只是画师随意的绘画或者经过艺术加工,因此没有太多人在意。通过了解其制作工艺可以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5.2.2 八破裙(胸上)的模拟效果 该裙由汉北制衣小组 八两铺子成员 锦书反图 此裙采用上15,下40的直角梯形8片拼接而成, 消耗布幅150的布料2.5米再加两米内衬 制作完以后数据为裙腰120,裙摆(裾)320,裙高115。 为了验证该裙子的上身效果,原作者特意发来了同一时间拍摄的“商家贩卖的两片式褶裙、一片式褶裙”以及该裙子的上身效果对比图,并有其和其妹妹的两种体型着装对比:、 (姐姐的对比图如下:) (妹妹的对比图如下:) 由以上姐妹两人的对比效果,可以明显看出直角梯形 拼接的裙装具有极度显瘦的功效。原作者则认为这类裙子在旋转时候的效果特别的好。 从着装效果上也可以看得出,这种裙装使整个人如杆状,这恰是初唐时期的审美特征。在很多的文物上也能找到相应的图像资料。 未完待续 本图文由原作者无劫缘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复兴华夏衣冠 弘扬传统文化 振兴民族精神 汉服北京 北京汉服协会 筹 微信号:hanfubeijing 百度贴吧:汉服北京吧 新浪微博:北京汉服协会 新人接待qq群:255797540 (长按群号可复制,入群须注明贴吧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