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自:原创 汉姑娘 黎舞,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前
言
2011年6月的端午节,是使我成为汉服同袍的开端事件,所以这篇《同袍9年》是篇回忆文章。其实如果从仪式感的角度较真,最好是发表于今年的端午节。我本身写文速度并不是问题,如果我计划了要在某日发表,就不会错过这一天。之所以未能如此,是因为一件具体的事情导致了我的延误。
很不适应微信里有太多群聊的我,把所有能退的汉服群都退了,却保持了唯一的一个群:【汉服文化分享平台】。
从2017年入群到现在一直保持长久、有益的讨论,让我感到获益匪浅。而就在端午节前的几天,群里就关于“汉服社团的发展路线和最终走向”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最终得出了一个几乎一致认可的看法:
那场讨论结束以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本来2019年1月从英国结束学业回到中国,步入社会这一年半以来就经历了太多,实在有一种“从虚假的天堂坠落回了真实的凡间”之感。这些年来,我寄予了太多希望于汉服社团,以至于如今从情感上难以接受社团面临的命运,于是我真的丧气了很久很久。
本文记录的内容,大概占我全部汉服经历的六成左右。这九年以来,我挂过人也被人挂过,有我不忍回想的伤心事,也有悔恨不已的黑历史;有渣男,有舔狗,还有曾经的同袍好友,隔阂、疏远或者反目……身处是非之地,难免成为是非之人。
为了避免流水账式的记录,太过重复或内容雷同的汉服活动我没有逐个记述下来;以及我经历的汉服运动中的阴暗面,我也都不提及。我不提及的原因有三:
其一,这篇文章是要公开的,无缘无故传播汉服运动的阴暗面,本来就不是我写这篇回忆文的目的;
其二,在争议中只呈现自己的一面之词,本身对于事件中其他的当事人也不公平;
其三,他们大多数人目前也还在圈内;不过最重要的,是真的放下了,虽然不原谅,但是,算了。
我第一次明白了那么多道理,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身为汉人被赋予了真切的内涵和意义:明末祖先的仇恨就是我的仇恨,明末汉人的悲情就是我的呐喊;
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离祖先是那么的近,感觉自己整个人浑身上下都被点亮了一样,被一种奇妙的与祖先精魂一体、血脉相承的通灵之感占据了全部;
那剃发易服的历史、汉人王朝的辉煌、衣冠归来的渴望,一并猛烈冲击着我,然后全都化成泪水、流淌在这无言的渴望之中。
(2013年6月,社团表彰大会,同时完成新旧社长的交接)
——来自爸爸2013年留言
2014年约11月 ,我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附近的Kelvingrove公园的河边,留下了汉服身影。
2016年3月10日 ,我拜访了秦亚文姑娘,在她的出尘居与一众好友雅聚。
后来,2019年8月,网上有一部银联的创意广告也火了,题目叫《大唐到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看了这短短二十几分钟的故事,很难不为之动容。有人甚至评价说已经不像是广告而像是中华民族宣传片,我觉十分贴切了。
在此值得一提的还有2019年另一部火剧《哪吒·魔童降世》,此剧借助好莱坞大片的常用手法,把原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反抗专制父权的中国本土故事,赋予新生,刷新出了个人主义这一被21世纪的年轻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当然,这部影片也有其缺陷,其中我非常不满的一点就是用工具理性来体现神仙们那些法器的使用原理,用科学来解释神学,不仅是这人本身的无知狭隘,也是对神学的蔑视。当然,《哪吒·魔童降世》作为一个整体毕竟道出了一些人类共性,还是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只不过中国本土文化的修养还需提高,以及仍需培养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说: “中国人喜欢拍历史剧,美国人喜欢拍科幻剧。美国人没有过去,中国人没有未来。” 这前半段话是事实,后半段的观点就过于绝对了。其实不管是什么题材什么内容,流行文化都是一个社会现有意识形态的投射,反过来也在加固着现有的意识形态。中国人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就是本民族的历史,中国人喜欢看历史剧,看的是其中的 政治 和 人心 ,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美国人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寄托在了人类的未来,美国人喜欢看科幻剧,看的是其中的 观念愿景 和 价值取向 ,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科幻其本质也都是当下某种社会倾向发展的可能。
那么我们再回头想想《龙珠传奇》《大唐到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和《哪吒·魔童降世》这三部剧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难看出, 人心真正向往的,永远是一种正向的信念,是“义”与“道”,是爱与希望,是人心中千万年来永恒不变的部分。
《尚书》中有句话时常被人引用: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 不过我人为对于第一句话中“人心唯危”的“危”字,市面上常见的解释是作“危险、险恶”来讲,我觉得不妥。“危”这个字在古汉语里面是“高”的意思,况且下面那句“道心唯微”中的“微”意思也可以直接与之相对。我人为对“人心唯危”更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人心高深莫测,而不能直接引申为一个含有浓重贬义的“人心险恶”。反常即为妖,从这个道理出发,就会觉得像《龙珠传奇》这种明朝末代公主爱上满清皇子的情节很是违反“允执厥中”的原则。 我们的民族若想持久延续下去,只怕还是要守住人心,守护我们共同的底线,不使蛮夷乱华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掘出本民族精神中的现代性,努力拥抱普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不丧失了自己本民族属性的同时,还能让民族文化精神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2017年7月,霍华德城堡游玩,周杰伦的婚礼带火了这个城堡,当时我们去的当天就有一场正在筹备晚上的婚礼。)
(2017年7月30日,大英博物馆短暂开放了名画《女史箴图》的参观,我们几个同袍相约前去观看。)
The underlying question is ofimmense importance, namely as to how an identity-providing movement could buildup and sustain itself at the end of a polit-icalprocess which clearly stressed progress, i.e. the future, rather than a\"golden age\" at the core of China\'s civilisation.
(2019年4月,参加黄帝祭祀和研讨会)
华服日研讨会演讲录象: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b411K7gZ
(我的创意签到表,七夕活动上用于社员签到,详情请见 活动报道 )
我在论坛上的演讲,第45分时开始:
https://v.qq.com/x/page/w3011zmuhp4.html
这一场演讲听完,我心里踏实了很多。虽然素不相识、虽然天南海北,我们却以一种共通的信念成为同道,也正是知道了有他们的存在,鼓励我在这艰难的人世继续坚持下去,我心中“燃起的那团火”不至熄灭。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这是本文的最后
但不是我同袍之路的最后
我曾经以为,所有的人都会和我一样,在知道了汉服概念的那一瞬间就会被它所承载的民族大义感动至深;
我曾经以为,汉服社团是复兴汉服最有力的途径,所有的汉服同袍都愿意加入社团,所有的汉服社团都会永远团结下去、发展壮大……
我曾经以为,思想和言论足以影响汉服运动的走向,只要我写的文章传播足够广泛,就能让汉服运动的探索道路往前一步。
我以为,我意识到了大多数人没能意识到的事情,就足以改变这一切……
♡
扩散出去
放到你的圈子里!
可能这是朋友所需要的!
谢谢!
♡
愿你我都是那穿起霓裳羽衣能翩翩起舞
撸起袖子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拔下簪子束起发冠能战斗的华夏汉姑娘
欢迎加入汉服资讯微信群,有意者可加微信号:han-qiuye,验证信息:汉服